主播带货要不要“持证上岗”?网友投票的结
前有辛巴直播所售燕窝实为“糖水”,后有罗永浩直播带货的皮尔卡丹羊毛衫是假货,就连李佳琦这样的知名主播,也曾出现所售脱毛仪“货不对板”的情况。
最近几年来,“直播带货”火爆网络,一场直播甚至可拉动几亿元的消费,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监管,“直播带货”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正在举行的广东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中国未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至颖提案建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可透过执业牌照制度压实法律责任,促使行业自律。
网友们如何看待直播带货“持证上岗”的话题,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1月22日,南方+发起投票活动,经过2天的投票,从投票结果来看,大部分的投票网友认同主播带货应“持证上岗”,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虽然从技术上很容易实现,但在执行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还非常多,或者还需要其他更多政策的协力配合。
直播生命力如同“叫卖广告”?
从南方+发起投票来看,网友的直播购物体验中,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夸大宣传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这类约占2/3投票比例,一成网友遭遇“售后退换货难以保障”,少数投票网友遭遇过产品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也有17.65%的网友表示,全程体验非常愉快,购物符合预期。
而在遭遇直播带货的“坑”后,过半网友还是选择了“吃闷亏”,比如怎么维权都不清楚,或者因为钱不多而懒得花费功夫维权。
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陈明认为,直播带货的核心现如今就是流量变现,低价倾销。如果这个本质不改变,问题总会出现,首次,粉丝对主播的不道德的商业化行为的反感,以及信任红利的逐步丧失;其次,MCN公司垄断货源以及控制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可避免;再次,主播素质参差不齐,夸大误播时有出现,货不对板更是时有发生,严重伤害了消费者的信任。
他认为,直播不能很好地与消费者互动,不能基于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对后端的产业链进行柔性整合,直播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其生命力就如同初期的“叫卖广告”,缺乏更深层次的应用开发。
多数网友认为技术不难,难在执行
以怎样的方式推行直播带货“持证上岗”,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
根据南方+发起的投票来看,超过六成的网友认为,带货主播应该具备相关知识和了解法律后果。
17.65%的网友则对是否需要持证持“难说”的态度,认为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厘清,例如谁来组织考试,谁来发证,等等。约一成网友则是观望状态,“看看更具体方案再发表意见”。
尽管大部分网友认为,主播带货应持证上岗,但在针对能否实现方面,则还有一定的顾虑。
约1/3的投票网友认为,目前技术很容易实现;其余网友认为,与技术无关,执行中漏洞很多;没有网友认为在技术上无法实现。
林至颖在提案中指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可采取执业牌照为中心进行监管,促进行业自律,防患于未然。可由省网商协会下设直播营销协会,协助监管事宜,并专责提供执业资格考试和营销规范的持续培训课程及活动。
对推行持证上岗,半数网友持有乐观态度,认为对推动行业整体规范发展有显著效果;各约1/4的投票分别认为,效果并不明显,还需要其他措施配合;牌照变得稀缺,可能会制约行业发展。
林至颖也指出,直播营销监管面对着严格与宽松之间度量把控的两难境地。
(投票实时更新,查看投票结果: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1/22/c4662761.html?colID=1207&appversion=7200&firstColID=1207)
不仅仅是持证,还需高素质人才担当
规范直播带货行业发展,也关乎抢占新业态“制高点”的竞争。
此前,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了《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拟新增10个新职业。其中,在“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增设“直播销售员”工种。而“直播营销员”即是人们口中的“带货网红”。
在外界看来,新增“直播销售员”工种,让其“持证上岗”成为职业主播,或将其所带货的资质等进行核查,必将使行业更规范,功效更显著,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2020年5月,19名电商主播获得了浙江省义乌市人力社保局颁发的“电商直播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成为全国首批“持证上岗”的职业主播。
紧随其后的7月,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发布《电子商务直播营销人员管理规范》,要求电子商务直播销售人员不但要在直播前进行个人购买体验,还要将产品的不利信息在直播中做必要说明。这是全国首个针对“直播销售员”的管理规范。
该管理办法甚至还对电子商务直播销售人员的语言表达以及仪容仪表、动作行为等作出要求。在投诉处理与纠纷调解方面,要在承诺的时间内协调解决消费者投诉或建议。
林至颖认为,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应率先针对直播带货,落实可行的监管做法。
“建议不仅仅是考证上岗,应该大力加强直播主播的素质和技巧的培训,直播不是初级的导购,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营销沟通,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去担当。”陈明说。